社情民意
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将“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我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工业遗产记录了近代以来城市工业化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早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10项便建在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全国项目确立第三多的城市,同时也是民用项目最多的城市。长期以来,政府一直积极支持与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但仍有大量的工业遗产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对此,民建哈市委建议:
一、填补法律空白,规范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方案》提出开展资源认定管理、推进重点保护展示、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繁荣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这六项任务。我市应根据《方案》精神,做好工业遗产普查工作,制定可行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分类体系,确定需要重点保护的工业遗产名录,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出台的政策主要属于方向性的指引,而具体执行层面的法案和规划则更应切合实际。我市工业遗产体量庞大,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再利用上,避免像对待文物一样过于注重保护而造成资源浪费。应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再利用”的意愿和实际能力,衡量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附带的经济效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慎重选定重点项目,合理分配政府资金,完善地方性法律条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案。
二、遵循一般原则,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案
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应坚持工业遗产保护的一般原则,以原有遗产为基础,探索其合理的发展模式。其中首先是遵循原真性原则,保障每个工业遗产的独特性,发掘其本身特色,保护历史性。其次是注重完整性,在开发利用工业遗产前应以整体性为前提对工厂进行普查,城市内部的大型工业区具有着完整的价值构成,其保存的完整度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尺度;而对于已被认定为工业遗产但依然存在生产活动、能制造经济效益的工厂,还应根据其自身情况制定一些特殊性原则,所有的工作都应在不影响生产的条件下进行,同时注意保护其免受更多的破坏。
三、创新开发模式,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居民对特定时期的集体记忆,唤起公众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和挖掘现存工业遗产的价值,推动工业遗产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带动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是保证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鼓励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等活化利用新形式,一方面发挥其传承城市历史、传播文化知识的作用,将其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遗址公园、影视拍摄基地、创意产业园等。另一方面完善配套商业服务功能,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公众参与等方式,建立健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来源:民建哈尔滨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