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社情民意】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建设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21-09-07

  社情民意

  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推动我市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而特色产业则是县域经济的命脉和根基。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围绕壮大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水产业、林下特色经济、农产品加工业、新产业新业态、商贸物流等七大特色产业下功夫,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农业特色产业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竞争情况突出。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各区县特色产业多以资源粗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为主,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普遍规模不大不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撑作用有限。

  三是科技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滞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之农民合作社不规范、服务作用不突出,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指导生产,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四是资金投入有限,发展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和抵押物,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农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薄弱。县域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对此,建议如下:

  一、 做好全市统筹,形成特色产业发展合力

  明确特色产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一县一主导”“一县一特色”的新产业格局。按照“全市统筹、部门协调、区县为主”的原则,成立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由市领导分包县域特色产业,区县领导包联重点特色产业项目,实现包联全覆盖。进一步落实区县(市)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督导区、县(市)的党政主要领导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亲力亲为,争先晋位。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细化分工,切实做好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工作。

  二、 加强园区建设,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化厂房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功能完备的园区特色产业生态系统。引导各区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基因和区位优势,科学定位园区特色产业,实施差异化、错位发展布局。在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内,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推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瞄准需求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处理好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关系,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 推动科技创新,创造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成果

  强化技术研发,依托哈工大、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围绕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发展难题,组织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力争在粮食、果品、蔬菜、菌类、经济作物、中药材、畜禽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取得新成果,在农业污染防治、种养结合、秸秆还田、棚室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新技术。落实国家、省、市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举办科企对接、科技专家公益行等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技术交易,加快特色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 加快环境优化,实现特色产业精准招商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围绕各区县(市)特色产业,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发展潜力大、协作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大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在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形式,推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和发展实力。建立跟踪服务机制,采取“一县一策”“一企一策”的办法,帮助基层解决在生产和销售中遇到的困难。在特色产业项目审批、施工、建设上,实行简化审批程序、开辟绿色通道等一揽子措施,全程跟踪服务。

  五、 积极宣传推广,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品牌形象

  在外埠市场建立哈尔滨绿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帮助我市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将优质农产品成功打进外埠市场。建立省市外延蔬菜基地,搭建我市菜园子直通省外城市菜篮子的桥梁。组织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参加哈洽会、农博会、北京农展会、上海农展会、广州农展会等各类展会,为企业牵线搭桥、宣传推介,推动绿色食品与市场深度融合,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强化网络宣传营销,依托京东、天猫、苏宁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广辟电商直播等渠道,讲好品牌故事,树立起独具产业特色的哈市“招牌”。

  来源:民革哈尔滨市委员会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