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社情民意】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1-09-08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农村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农村经济与环境建设不协调发展导致的问题日渐凸显,其中以水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严重。由于农村缺少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污水长期直接排入水体,加之村镇水体较小,环境容量有限,不但导致水体丧失了应有的功能,而且严重破坏了村镇的整体环境和景观,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全面提高农村水环境质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

  对此建议:

  应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积极探索并全面实施适应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方案,形成符合农村实际的处理技术和产品设备,培养农村污水处理人才队伍。

  一、加强监管,明确农村污水治理责任主体

  加强对农村污水治理全程监管,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各负其责,把完成治理目标任务作为一项重要政绩考核指标,推动建立强有力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建立农村污水治理建设和运维评估与监督机制,确保治理成效的可持续性。

  二、完善规划,明确治理目标、时序、措施

  研究制定覆盖城乡的排污专项规划,确定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时序。针对农村地形多样,村庄规模、污水量大小不一,经济状况各异等特点,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原则,依据村落的布局,科学制订、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计划,明确治理目标、时序、措施。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增设太阳能,节省运营成本,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做到管网雨污分流,防止先建后治、建后再改,扎实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整治方案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近期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整治方案,对难以纳入市域集污管网系统进行集中处理的偏远农村生活污水,实施分散式生态处理,选择适合农村或山区特点的污水治理模式。

  四、多措并举,加快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步伐

  进一步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创新研发。针对农村环保现有技术和设备适用性差的技术瓶颈,研发推广适应不同类型的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消纳能力,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加快研发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资源化处理技术模式。由于项目选址多为农用地,国土部门应简化用地审批程序,尽量缩短项目审批时限,避免一刀切,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搭建绿色通道。

  五、加强宣传,增强农村污水治理意识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村民充分认识到生活污水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改变“垃圾一埋(倒)了之,污水一排了之”的老习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六、广泛动员,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动员吸收当地农民积极参与日常维护工作,创新环境监管手段。构建“政府监管、村民自治”的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乡村治安网格化管理平台,及时发现农村环境问题,鼓励村民监督,通过微信平台、APP等方式,对农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进行举报。可通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使农民获得感增强,真正让农民理解、支持、爱护污水处理系统项目,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来源:民盟哈尔滨市委员会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