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社情民意】借助现代化手段 提升公共文化软实力
发布日期:2021-11-25

  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保障和精神支撑。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加强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但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高质量发展和智能化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艺术精品创作和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对此,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建议:

  一、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我市应在2020年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基础上,持续发力、不断巩固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纳入哈尔滨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凝聚力。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加强文化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效融合,组织动员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志愿者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培育行动、社会诚信建设行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行动、家庭文明建设行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推进社会文明升级,让广大市民能够充分享受文明成果。

  二、加快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针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差异化特点,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应整合各区、各机构的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率低、设施利用率低等现状问题。让市民可以通过文化服务云平台参与观看云直播,预约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并通过公众号推送最新、最热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等。

  三、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应充分借助哈尔滨“冰城夏都”的文化产业优势和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上的优势,打造冰雪文化、音乐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哈尔滨城市文化名片,并大力宣传推介。可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推出一部具有哈尔滨特色的艺术精品,如,由哈尔滨京剧团《革命自有后来人》剧本改编的《红灯记》,哈尔滨歌剧院于2005年推出的原创歌剧《八女投江》等,这些都是讲述和歌颂发生在东北地区展现坚贞不屈、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剧目。可在上述经典剧目基础上,进行内容、技术和演出形式的创新,融入更多青春元素和地域文化,与观众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共鸣。借助哈尔滨大剧院硬件设施,打造哈尔滨红色文化品牌,通过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来源: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