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处于独特的战略地位。我省地处东北边陲,比邻俄罗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冰雪旅游产业发达。随着近年来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我省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仍存一定问题和挑战。
一是尚未建立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文旅融合产业规划。文旅创新能力较差,新业态和新产品培育较慢、发展滞后,缺少高品质、特色鲜明、国际化的文化旅游产品,难以满足品质化、个性化和康养化的市场需求。亟需文旅产业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让文旅产业发展有规可遵、有矩可循。
二是缺乏具有核心吸引力、集中带动性的文化和旅游大项目。国内外大型文旅集团在我省文旅产业投资总体规模偏小;没有能够参与全国旅游市场竞争的本地龙头文旅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三是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配套建设亟待加强。基础设施承载功能无法满足“便利化”需求,旅游景区缺少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老年游客接待设施和母婴室,村镇无障碍设施改造尚未启动。
四是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与游客期待存在差距。各级文旅部门统筹协调职能不够清晰,旅游联动机制不健全。文旅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一线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和技能有待提升。
五是缺少专业型、复合型文旅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偏少,文旅部门行政人员专业知识偏弱,文化艺术、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高水平专业人才和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不足。
对此,九三学社哈市委建议,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推动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结合新发展格局,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围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联动全省各地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和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结合冰雪艺术、动漫电竞、音乐舞蹈、建筑设计、广告服务等领域优势,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龙江原创产品。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进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文化遗产游、文化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服务品质。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举办冰雪节、中俄博览会、寒地博览会等国际旅游赛事活动,加强我省与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旅合作。
二、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国内市场
利用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高起点谋划一批能引领未来旅游潮流的文旅项目。打造文化时尚产业链,支持艺术品创意、动漫电竞、广告服务、媒体传播、软件服务、建筑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东北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创新消费场景,深入挖掘夜间文旅经济,开展“点亮龙江”活动:开展城市广场3D裸眼音乐灯光秀、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策划融音乐、歌舞、灯光、杂技、绝活、多媒体与装置艺术为一体的音乐舞台剧;鼓励博物馆在适当条件允许下延长开放时间;建设夜间观光体验、美食品味、艺术欣赏和时尚消费的示范街区。加大省内旅游市场开发,以省内高铁沿线城市为节点,举办“乘高铁,游龙江”活动,吸引市民和自由行游客参与,拓展新的文旅消费增长点。
三、提升文旅产品竞争力,增强龙江特色旅游内涵
组建集旅游、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等专家和本地居民于一体的研究团队,进一步提炼龙江精神和文化符号。以独特的俄侨音乐文化,打造集观光、建筑审美、民俗体验及音乐演出于一体的俄侨音乐小镇。构建连接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各地至俄罗斯节点城市的旅游铁路专线,开辟直达俄罗斯的航线、包机、旅游专列,高质量打造系列跨国旅游产品。
四、“数字赋能”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各类数字文旅资源,打造数字文旅一体化服务平台。旅游消费场所预约常态化,主要旅游景区实现实时信息推送、电子讲解、智能导游和数字化产品体验。引导“互联网体验+消费”新模式,提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旅场馆智慧化水平,推出一批红色文化、博物馆、音乐厅有声地图,并做好线上展示和海内外推送。打造一站式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服务文旅生活圈,推动智能停车场、智能餐厅、智能酒店、无人售货商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公路服务区向集交通、旅游、生态等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加强信息无障碍技术推广和应用。引导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兼顾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风貌的保留和历史文脉的延续。
五、深化文旅领域放管服改革,以优质供给激发消费意愿
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营造,建设“互联网+政务”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强化金融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建设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建立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推进文旅市场管理执法工作,全面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及时向媒体和社会曝光违法行为,引导文旅企业经营者自觉推进旅游标准化和诚信建设工作。实施文旅服务质量工程,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面推进我省酒店、景区、旅行社、购物、交通、娱乐、餐饮等行业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旅游企业可制定个性化管理服务标准,实施旅游服务承诺制度,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六、培养新时代文旅人才,建设文旅志愿者队伍
应创新文旅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省内综合类院校的内部协同培养,如旅游院系可通过与体育院系、音乐舞蹈院系、外语院系的合作,加强定向人才培养;将旅游管理与商业经济、文学艺术、地方文化及人文关怀等结合起来,培养既懂地方艺术文化又懂旅游人文知识和市场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引进文旅领域专业技能人才、紧缺人才。举办文旅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修班,培养文旅产业领军人才。采取订单式培养、职工继续教育等方式,夯实基层公共服务队伍。加强旅游志愿者招募工作,鼓励具有旅游、外语、艺术、体育、康养等专业知识的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
来源: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