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市不断加大对垃圾分类和循环经济的推进力度,旨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一、垃圾分类存在问题
一是居民认识程度不够,分类投放质量有待提高。有些居民还不能够说出开展垃圾分类的意义,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即使有了正确的认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广大居民主动分类投放意识尚未真正形成。二是工作体系建设不足,分类收运机制有待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涵盖生活垃圾源头控制、分类收集、回收利用与末端处理等过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能力匮乏、处理设施和运行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等问题。三是配套资金保障不足,执法处理形式有待创新。除部分先进地区外,各地区各级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均配备不足。目前的工作方法主要依赖桶边督导、上门规劝等高强度人力监管模式,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仅按照目前的配备情况,无法全面落实“定时定点、桶边督导”等工作的有效开展,这种方式难以持续和推广。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和参与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生活垃圾分类意识,调动民众参与热情。一是宣传教育与校园生活相结合。现阶段虽已实现垃圾分类进教室、进教材、进课堂,培养一代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但仍需多部门配合教育系统经常性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实践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促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局面。二是主流媒体与公共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注重推进城市大屏、墙体立面广告、公交宣传平台、手机客户端及各物业、商超、企业宣传,通过公益广告、歌曲、宣传片、新闻报道等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密集型的垃圾分类宣传网络,全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集中培训与入户宣传相结合。设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日用品等奖励机制,家庭设置分类垃圾桶。通过入户宣传、常识培训、疑难解答、集体观摩等形式,将各街道、社区作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主战场,进行专业的宣传培训。让垃圾分类理念和常识走进千家万户,引导社区群众化被动为主动,逐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文明习惯。
(二)规范工作机制,完善垃圾运输处置体系。一是分类标准与标识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和清晰明确的标识系统是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应根据垃圾的性质和用途,细化分类标准,并设计易于识别和操作的标识。二是运输设施与场地方面。优化运输设施和提升车辆配置是完善垃圾分类运输体系的关键环节。应确保专用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和转运站能够按照相关要求有序转运。三是处置设施与技术方面。提升处置设施和技术水平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的重要保障。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引入高效的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四是监督管理与评估方面。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与评估机制是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的关键。应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三)加大资金投入,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垃圾分类处理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二是注重科技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开发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垃圾分类信息化平台,实现垃圾分类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数据支持。三是加强技术引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和设备,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水平。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民进哈尔滨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