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书香门第,生在城市,长在农村;他,当过农民、做过工人,还曾经在学校一边做厨师,一边做代课教师;他,恢复高考就步入校园,然后读研、留学、读博;他,从助教、讲师、教授,到博士生导师、到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47年来,顺着这样的足迹一路走来的,是一位成熟、睿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者——秦智伟。
艰苦环境中度过的童年少了些许乐趣,却在与
成年人的交往中学到了意想不到的知识。这为他的
一生打下了基础。
60年代伊始,在那样的政治气候下,由于祖辈的历史问题,秦智伟全家成了第一批下放对象,年幼的他从此便远离了繁华的城市,在阿城寂静的小村庄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相对贫困、落后、闭塞的农村,使他吃了更多的苦,更难以享受到城市孩子所能享有的乐趣。
然而,命运总是公平的,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那些从清华、南开、哈工大毕业的下放干部,成了他的启蒙老师。秦智伟学习了数理化、外语等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初中毕业这一年,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高中。高中毕业后,他先当农民,后又到学校做厨师,也帮助教师批改作业和考卷。一次,一位老师有事,校长让他去代课。一堂课下来,丰富的知识,活泼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们都喜欢上了他。从那以后,代课成了他的主业。但这终究不是职业,父母为了他的工作,举家搬迁到小岭,他成了一名合同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高分轻松中的,考入东北农业大学。
他从大二开始就参与教授的课题研究,养成了良
好的科研素质;留学日本,锤炼了他的敬业精神。这
两项品质,让他终身受益。
他是幸运的,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授课教师都是教授和讲师,甚至还有一些知名教授。良好的知识基础,使他在大学的成绩遥遥领先;勤奋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悟性,也使他成为教授们的宠儿,从大二开始,他就被选去参与教授的课题研究。从此,开始了他的科研人生,这时他也逐渐爱上了园艺专业,并把农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选择。
大学毕业后,他直接考上了研究生,三年后,他又通过考试,留学日本新澙大学农学部。虽然留学生活只有一年,但这一年无论是对他的学识,还是对他的人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80年代,我国的改革还刚刚开始,日本的知识是新的,技术也令人眩目,那时他只想把自己变成一块巨大的海绵,希望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日本人在工作和科研中表现出的那种拚命精神、敬业态度,也深深地感染着他。同去的都是曾经失去过学习机会的那一代人,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和机会的难得,因此他们的学习精神和科研水平,也令骄傲的日本同行生出敬意。一年后,秦智伟满载而归,同时,也在他的品行中刻上了“敬业”二字。
他了解农村的生活,懂得农民的情感,他对以土
地为生的农民的感情,已经涓涓地融入自己的血液之
中。
他虽然没有生在农家,但是在黑土地上长大的,他了解农村,知道农民的生活和感情。随着他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尽自己的可能,改善农村状况,改变农民生活,就越来越成为他的人生目标。
从日本归来后,秦智伟开始研究推广“南菜北种”,把各种南方特菜引入了东北农民的大棚,并撰写了《特种蔬菜栽植技术》一书,无偿地送给农民。市民们面对“荷兰豆”、“西兰花”这些叫不出名字的蔬菜,一时又不知道如何烹调?如何食用?为此,他又写了《特种蔬菜的食用方法》。在宁安县,他们帮助搞农业观光旅游,使当地农民平均每人增收600多元。秦智伟认为农民收入过低,是由于农民的有效劳动时间太少,他们多数还是过着春种、夏锄、秋收、冬闲的生活。要搞“设施农业”,把农民的剩余劳动时间利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增收。在牡丹江的振兴村,村长李惠寅搞了多年的日光温室种植,已有了一定的收入,秦智伟就鼓励李村长在日光温室中搞餐饮服务,结果一个月就收入了4000多元。
作为科研人员,秦智伟没有陷入单纯研究的圈子,而是与生产、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推广特菜的栽植技术,扶持蔬菜基地,他的足迹遍布全省,牡丹江、大庆、齐齐哈尔、林甸,还有哈尔滨的前进乡、建国乡、香坊的光明村……在乡村小路的奔波中,在农民展露的笑脸上,秦智伟感到了欣慰和满足。
作为学者,他已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
他更希望自己的学识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随着对社会了解的深入,作为科学工作者,秦智伟所关注的已不再仅仅是农民个体的生活,而是整个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发展中的生态问题。1998年,他主持的国家科技部“九.五”《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就是基于对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方面的考虑,在宁安县建立了一个试验模式。2001年我省提出调整农业结构时,就曾以“宁安模式”作为典型加以推广,对我省农业结构调整无疑起了示范和指导作用。2001年至2003年,他又主持了国家“十.五”农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绿色食品产业化技术模式研究》。如今他还在主持着国家科技部863重大项目《出口型优质抗病虫蔬菜杂交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光皮、少刺黄瓜品种的培育方法》的研究,这两项成果都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这些年,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6部;研究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他本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七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获第二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和科技部“振华科技扶贫基金奖”。他还是省农业专家顾问组的成员。作为科学工作者,他是出色的。
在哈尔滨市政协十届三次常委会议上,基于对国家商品粮基地地位的认识,他以学者的理智思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主辅换位”问题、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比例问题提出了自己独道的见解。作为政协委员,他也是非常称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