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洁杨谦1959年生人,1982年东北农学院毕业,同年留校任教。1986年赴英国里丁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2年回国,一直从事环境工程、植物保护和基因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来,他承担了国家教委资助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等9个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此期间,杨谦关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基因工程、基因组、植物病理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70多篇论文、文章分别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出版专著6部;他先后4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3次主持召开国际会议,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杨谦现任黑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专业评委、理事;在哈工大他带有4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2003年,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科学新闻》杂志第10期上刊载的封底人物——被誉为世界“探索毛壳菌基因组奥秘第一人”,他就是市政协常委、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杨谦教授。当今人们对基因、转基因、有机食品似乎并不陌生,但对世界基因组计划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可能知之甚少。杨谦就是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研究方面一位出色的科研专家,他对植物病原菌抗药性基因转化利用和生物防治菌基因组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科学探索是没有捷径的,任何科学发现都凝结着探索者的才智、心血和拼搏精神,杨谦也同样具有这种精神。勤奋治学厚积薄发杨谦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对学习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1977年他考入东北农学院,因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为了胜任大学教师的工作,他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于是人们经常看到他在阅览室学习和在实验室忙碌的身影。由于工作和学业突出,1986年杨谦被学校选送到英国里丁大学深造,他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这所世界一流农学院的硕士学位。此后通过严格考试,考取植物病理学家福克斯博士的研究生,开始了核盘菌致病机理的微观研究。这项研究在当时属世界性难题。在导师的严格指导下,杨谦不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在核盘菌与植物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三年后杨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对他扎实的基本功、独到的见解和勤奋的工作表现非常欣赏,很希望他留下继续对核盘菌的致病机理进行研究,里丁大学也为他安排了为期2-3年的博士后研究位置。但为了响应国内学校的召唤,杨谦只作了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就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带着他的研究成果和全部家当——几年来积攒的书籍、资料,于1991年8月回到祖国。留学五载,他没有去享受西方国家现代文明的生活,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学习和研究。对这段艰苦的留学生活,杨谦说,既培养了他的坚强意志和独创精神,为他日后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他更热爱自己的事业,坚定了在生物学领域一展身手的信心和决心。回国以后,杨谦一方面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同时开始了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20世纪,人类在感受化学农药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体味了它带给人类的破坏。空气、水源和食物受到严重污染,毒物积累在家畜和人体中引起病变。在这些问题困扰世人的时候,生物农药应运而生。但生物农药有明显的弱点,易受环境条件和化学杀菌剂的影响。如何使生物防治菌具有抗化学农药性,一直是“绿色农药”由试验室成果进行产品转换的最大难题。1995年杨谦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提高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的抗药性方面作了大胆尝试,他首次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杀菌剂抗药性基因成功转入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毛壳菌和木霉菌中,突破了这一关键技术。转化后的毛壳菌和木霉菌抗药性大幅度提高,用其制成的生物农药对马铃薯晚病疫、稻瘟病、番茄萎蔫病及柑橘、柚子、香蕉根腐病等十余种土传病害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此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杨谦与泰国Kasem博士合作研究的利用毛壳菌生产生物农药的工艺和方法属国内外首创,工艺先进,其第一代毛壳菌生防制剂在泰国规模生产,产品畅销东南亚国家。现在俄罗斯有关方面也拟建毛壳菌生防制剂的生产厂。探索奥秘原创是根科技的原始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外杨谦亲身感受到了科技落后蒙受的耻辱,难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比不上发达国家,我们就永远跟在别人的后边奢望或重复人家的工作成果吗?不能!发达国家也绝不会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科技新成果。杨谦深信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中国人一定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生物技术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高新技术,高效的优势是其他任何技术都无法比拟的。它的核心是基因工程,无疑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必定担当主角。现在用转基因的方法克隆生物的技术比较成熟,但基因密码的破译却成为世界难题。杨谦以科学家不断探索和敏锐的目光,把下一个研究方向盯在了生物防治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上。但当杨谦提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基因组研究课题时,有人反对。因为基因组研究是生物学最前沿的,虽意义重大,但资金投入巨大,有很大的风险。有人担心即使解决了研究经费,研究不出成果岂不难堪吗?怕失败被人笑话就停止吗?对此杨谦不但没有退却,反而坚持探索世界,瞩目尖端科学新课题的决心更大了。杨谦执着地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去争取各方面支持,并赢得了有识之士的响应。1998年,杨谦作为生物工程学科带头人,哈工大为他创造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他很快就投入到由他主持的基因组研究工程计划中去。既要研究指导项目的攻关和实验,又要寻找合作项目,落实项目不足的资金,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此时杨谦深感自己身上担子的分量。实验阶段的工作十分复杂,一年过去了,基因组的研究仍在进行。他经常是饿了吃点剩饭,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发烧感冒也全然不顾。失败了,总结教训再重来。时间飞快地过去了,经过课题组通力合作,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基因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基因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02年以杨谦为首的项目课题组对毛壳菌基因组中EST进行了初步测定,除以前513条代表基因外,又测定了868条新基因,完整得到毛壳菌中的1381条表达基因。这是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防治菌——毛壳菌基因表达序列标签测序,杨谦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探索毛壳菌基因组奥秘的第一人。之后,杨谦又获得国家863项目支持,2004年在对木霉菌菌丝生长期EST进行的测定中,首次获得了木霉的1740条表达基因,又一次填补了国内外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的空白,从而为我国在生物农药生产领域占领国际制高点、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农药生产高新技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尽心尽力参政议政杨谦不但以其治学严谨、大胆追求科学创新在生物学术界扬名,而且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参政,受到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尊敬。2000年,省某部门拟在磨盘山水库上游建旅游度假乐园。在省政府召开的意见听取会上,杨谦没有人云亦云。他从建设度假乐园对水源地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及项目的可行性等方面提出质疑,有理有据地提出反对意见。最后省政府采纳了委员的意见,项目终于没能上马。杨谦教学科研工作十分紧张,但他总是挤时间参加政协活动。他提出利用我市科技优势,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等提案,为我市未来发展有机食品,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建议既超前又可行,代表了政协委员的专业水平。杨谦因此获得哈尔滨市十届政协优秀委员和优秀提案人的嘉奖。当教授做学问也好,当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活动也好,杨谦始终坚持一个信念,那就是拼搏向上,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