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滕秀芝,市政协委员。1986年的初春,她来到市妇联幼儿师范学校,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面对中职学校日趋激烈的竞争,滕秀芝艰苦奋斗,大胆开拓,勇于创新,闯出了一条职教发展的道路。她先后创造了五个第一,带领大家完成了学校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大手笔”。第一个走出学校送教上门。1986年,由于学校只有一个租来的教室,班额已满,要继续扩大招生,要让更多的幼儿园在岗职工受到规范化教育,必须走一条新路。滕秀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校内外结合,送教上门”的办学模式。学校在平房区招了一个班,由本校的老师前去上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学校又先后在香坊、阿城、依兰、双城、尚志、加格达奇等地设了若干教学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舍不足的局面,适应了对幼教职业培训的需求。第一个在成人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私立、个体幼儿园悄然兴起。由于统招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分到这类幼儿园工作,这些幼儿园普遍存在师资短缺现象。滕秀芝大担提出了设立职业高中班的想法,提出了“供需结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这一提议获得了市教育局的赞同,1990年,第一个自费职业高中班在妇联幼师成立。自此,学校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从以招收在职学员为主,转到以招收初、高中毕业生为主。招生限制放开后,大量初、高中女学生纷纷来学校报名学习。第一个实施大中专双轨教学。1993年,滕秀芝带学生去上海见习,在与上海幼教专家的座谈中获悉,上海市到本世纪末70%的幼儿教师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她抓住这一信息,产生了办大专的想法,提出了“中专与大专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办学模式。回到学校后,马上通过各种途径与哈师大、东北师大等高等院校联系,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于1994年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学前教育自考大专班,这一举措又成为成人中专中办学模式的首例。相继又与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省教育学院联合办本、大专函授班。其中,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在学校设立了函授站。第一个把幼师专业与其他专业结合。幼师是学校的老牌专业,但是滕秀芝没有固步自封,她提出了“幼师专业与其它专业相结合”办学模式。她根据女性特点和市场用人需求,开设了播音幼师双学历班、旅游服务专业、下岗转岗女工班。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省农垦电视台、佳木斯电视台、金谷大厦、凯莱酒店等单位都有妇联幼师的学生。随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英语教学在幼儿园普遍展开,急需既懂幼儿教育又能教英语的教师,而幼师专业教学中的英语课只是文化基础课,学习内容较少,学生口语能力较差,难以胜任英语教学。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她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2000年学校增设了幼师英语专业,在全国幼师学校中创造了第一。第一个自费搞基建。随着学校的发展,生源迅速增加,校舍出现严重不足。滕秀芝做出了在当时属破天荒的决定,自筹资金接楼。学校先后在1992年和1998年两次自筹资金70万元,接出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教学楼,使学校的校舍规模翻了一番。学校连续多年自筹经费,增设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更换了微机室设备,安装了宽带网。她对老师们说:虽然我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资金十分短缺,但我们仍要把“裤带”勒紧点,把钱用在刀刃上,努力创造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为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铺垫坚实的物质基础。20多年来,滕秀芝凭借着对职业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使学校跻身于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学校的行列,先后被评为省部级示范校、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哈市劳模单位等;她本人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及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市、区优秀共产党员,被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