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

访市政协常委李志平
 

  马淑艳面对社会,他奉献但独立;面对工作,他热爱但认真;面对政治,他审视但慎断;面对知识,他痴狂但创新。有人说,这就是理性。“什么是理性?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理性就是客观事物有内在规律,人按照规律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这是李志平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当时我刚刚走上政协工作岗位。他说,理性是智慧之花;有了理性,才能有思想的升华;有了理性,才会有工作的硕果。理性的政治视野李志平的理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民主政治研究的前瞻性。2001年,在市政协常委会议上,李志平大胆地提出文明应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种形式,当时一些人认为是奇言怪论。一年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主要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事实印证了李志平思想的前瞻性和深邃性。在他的学术论文中这种理性精神同样奕奕生辉。在《社会理论的一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中他提出,社会理论有规律性、预测性和实践性三个特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规律性和预测性特征,而毛泽东思想和邓小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主要是实践性特征。在《中国民主政治的两种代议制度》中他又提出,中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即先进阶级代议制度;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授权的间接代议制度。在《参政党政治研究》一文中,他认为,中国各民主党派就是中国参政党,参政党有目标趋同性、政治参与性、成员精英性、基层松散性等特征;参政党政治有政治性、参与性、协商性、监督性和被动性等特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几位领导在公开讲话中多次提及并引用了他的理论观点。李志平的理性还体现在思维的逻辑性。1994年,他加入九三学社组织,2000年当选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副主委。他始终认为民主党派要定准位、用能人、说真话、做实事;党派成员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岗位立业、参政立功;参政议政要精选题、细调研、措施准、坚持住。李志平在市政协担任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他积极参加调研视察活动。在每一次活动中,李志平总是非常认真地研究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全面地思考,进而提出意见和建议。在2003年科教委组织的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调研活动中,他深刻挖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循序渐进地提出了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种模式,得到了市教育局专家组的一致赞同。李志平的理性还在于他的坦率和认真。在市委组织的“两风”征求意见会议上,李志平作为政协委员代表发言,针砭实情,直谏良策,神情果决,义正严辞。事后,有领导评价,这是真正的政协委员风采。理性的大学校长1999年,李志平通过参加全市公开选拔领导助理从哈尔滨工程大学211办公室副主任选任哈尔滨大学校长助理,一年后任副校长,主抓科研、督导工作。38岁的他,面对5所院校合并、人员复杂、科研教研秩序混乱的局面,开始了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的大胆尝试。对学校管理工作,他强调理性管理方式,他领导机关研究了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发展规律,提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有职称科研、学科科研和兴趣科研三种动力,而学科科研有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课题、学科经费、学科成果等五要素,并定位学校应由职称科研提升到学科科研,据此建立了哈尔滨学院的科研管理系统;同时,他提倡以理性的科研精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他主持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模式研究”以及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型大学校长研究等省级重点课题。几年来,在他的领导和倡导下,学校从最初的几个科研项目上升为200多项科研课题,从几名教授发展为60多名教授,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学校建立了科研工作的有效框架,教师的学科学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志平认为,理性根源于思考、内化于素质。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他的理论。他撰写的专著《创新论》被评为市社会科学一等奖,获得市优秀学术著作基金资助。多年来,他撰写著作4部,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10篇、省部级学术论文30余篇。他现在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生、并兼任该专业硕士生导师。他坚守着理性阵地,并理性地生活着、工作着、学习着----是的,他,理性地存在着!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